返回目录无影集 > 1.王诤

1. 王诤

  中共中央 苏区的一部半电台
  王诤,原名吴人鉴。1909年7月3日(农历五月十六日),出生于江苏省武进县一个普通农家,幼年读私塾,15岁时考入苏州工业专科学校高中部。1928 年2月,考入南京军事交通技术学校(后改称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交通大队,又称黄埔军校第六期),在通讯学科学习无线电通信技术。1929年春,他被分配到了国民 党第九师中担任无线电报务员。1930年9月,调入国民党第18师张辉瓒部,任中尉报务员。

  1930年11月5日,国民党开始对江西中央苏区进行第一次“围剿”,红军在龙冈地区一举全歼了第18师,此次龙冈战斗中不仅俘获了陆军第18师中将师长 张辉瓒,俘获的国民党士兵里还包括吴人鉴等10名电台人员。红军对待俘虏的办法是一劝二放。劝,就是劝说他们加入红军;放,当然是对那些不愿加入红军的,发给 路费,放他们回家。但当红军得知吴人鉴他们搞的是电台工作,就千方百计想把他留下来,说这里非常缺乏通信技术人才,可吴人鉴死活就是不肯留。4天后,毛泽东和 朱德接见了吴人鉴等人,勉励他们今后要用无线电技术为工农大众服务,毛泽东还进一步说:你好好干,以后红军的通信工作都归你管,将来革命成功了也都归你管,你 是最大的领导。王诤后来说,当时想不得已那就先干吧,至于将来让他当红军通信工作最大的领导他才不相信。于是吴人鉴加入了红军并改名王诤,以“诤”字自勉, “诤言笃信,刚直不阿”。

  在清理战利品时,王诤的那部电台(英国制造,靠脚踩发动机转轮来充电)被不知何物的红军战士给弄坏了,只能收听不能发报,被称为“半部电台”。王诤决定用 它来抄收国民党中央社的新闻电讯稿、收听敌军情报,帮助红军了解国民党军动向。这半部电台就成了中央苏区与外界联系最便捷的渠道。在随后追击国民党军时,红军 又缴获到一部电台,王诤和他的战友们就靠着这“一部半”电台,开创了人民军队的无线电通信事业。第一次反“围剿”胜利后,毛泽东和朱德决定组建红军无线电队 伍。1931年1月,红军总部在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小布镇成立无线电总队,并任命王诤为队长。在江西宁都县小布镇赤坎村的土楼里,红军第一期无线电训练班正式 开课了,王诤亲自担任教员,动手制作训练器材,他们用木块、铁片制作电键,用废旧铜线制作电码训练器,在短短4个月时间里就为我军培养了第一批无线电通信技术 人才,为随后的反“围剿”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1931年4月1日,蒋介石向中央苏区发动了第二次疯狂的“围剿”。成立不久的红军无线电队里,刚刚被任命为队长的王诤亲自上机操作,利用那部只能收听的 残损收报机,日夜监听着敌军的动向,终于截听到了重要情报。敌师部说:“我们现驻富田,明晨出发。”吉安留守处的敌人问道:“你们到哪里去?”敌师部回答: “东固。”根据判断,这是敌王金钰第五军所属二十八师公秉藩电台发给该师驻吉安留守处的。那时,国民党部队配备的无线电台也很少,发报多用明码。王诤了解国民 党部队的情况,熟悉报务员们发报的手法。他立即将这一重要情报抄送到了毛泽东和朱德的手中,根据侦测到的敌军到达时间、地点、番号和部署,集中优势兵力,在敌 人必经处设置了伏击圈,取得了第二次反“围剿”的胜利。6月30日,红军总部电台截获一份蒋介石发给前敌总司令何应钦的急电,敌军将乘我红军主力出击赣东、闽 西之机,大举进犯赣南根据地。朱、毛首长急电一、三军团主力回师赣南!我红十二军向黄陂东北大金竹方向移动,引诱敌人。主力部队则由敌军之间20里间隙的大山 中秘密穿过,回到兴国境内。在40天时间里,红军歼敌3万余人,缴枪1.5万余支,彻底粉碎了蒋介石的第三次“围剿”。在苏区军民欢庆胜利的大会上,毛泽东把 年轻的王诤请上了主席台高兴地说:“我们工农红军也有了千里眼、顺风耳,这是克敌制胜的一大法宝!”

  《参考消息》与呼号“CSR”
  1932年至1934年1月,王诤任红一方面军司令部通信主任。第三次反“围剿”结束后,中央苏区已经有了6部电台,保证了各军团部队联络的通畅,并且取 得了与上海党中央的联络,建立了苏区与白区的空中联系。王诤遵照苏区中央局的决定,在保证完成通信联络任务的同时,增加人员抄收外国通讯社的英文电讯,经过翻 译、编辑,定名为《参考消息》,这即是现在新华社《参考消息》的初创。同时,以抄收的新闻稿为素材,创建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文字新闻广播电台,被命名为“中华 苏维埃中央政府广播电台”,并且由此成立了红色中华通讯社,简称“红中社”,呼号定为“CSR”。1933年8月1日,在庆祝建军节的大会上,经朱德和周恩来 的提议,鉴于王诤在历次反“围剿”战斗中所建立的功勋,中革军委决定授予他二级红星奖章。

  1934年9月,王诤升任军委负责通信联络的三局局长,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0月参加长征。从22岁参加红军到26岁入党,王诤经历了人生最大的转折, 也以自己的突出贡献开创了红军通信事业的新局面。1935年8月任中革军委通信科科长。同年冬到达陕北后,任军委第三局局长。1937年初,入红军大学第二期 学习。

  中共解放区无线通信网
  全国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任中共中央军委总参谋部第三局局长。1938年3月至1941年1月,任中共中央军委军事工业局副局 长、兼通信学校政治委员。1937年8月,全军无线电通信工作人员只有196人,加速培训技术人员成了当时的紧迫任务。延安只有为数不多的无线电专家,如孙俊 人、周建南等,三局机关只得割爱,调入延安通信学校任教。王诤也曾亲自授课,有时也去听课。早期在延安基本上没有无线电技术书籍,有一点也是个人带去的30年 代的教科书或手册,后来王诤通过各种渠道搞来上百本30年代末和40年代初美国出版的无线电技术书籍,技术人员从此有新的书看。学员毕业后陆续派往八路军、新 四军各部队,遍布各个抗日根据地。至1944年6月,该校共计培训报务人员639名,这些人员成为抗日时期通信部队的领导骨干。各个根据地也先后都开办了无线 电训练班。开训最早的是晋察冀军区报务训练队,在1937年11月至1945年9月期间,共办班6期,培训无线电技术人员500余人,并邀请解放区的国际友 人、燕京大学物理系主任班维廉教授和经济系讲师林迈可担任导师。必修课有大学数学、高等物理、电工原理(交流及高频)和无线电工程学的4门课程。选修课有高等 数学、高等电磁学、光学、无线电理论、量子论和相对论,参加选修课的有王士光、韩克树、刘兆生、林爽4人。学习的全部时间共2年。

  1938年1月16日,毛泽东主席签发《通信工作训令》,指出:“在游击战和运动战中,各支队及各兵团长的联络,自上而下的指挥,自下而上的报告及友军的 相互通报,在我们部队中通信工具的不发达,使无线电通信占着重要地位。”遵照这一指示,为了着力组织好无线电通信,王诤制定了建立以延安为中心的通信中心基地 的重要决策。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留守兵团司令部、军委情报部、新华社等为中心,组成6个无线电网。即:1个新闻广播网;2个中共中央联络网,其中1个联络 八路军驻各地办事处(多兼中共党的地区组织),1个联络地方中共党组织秘密电台和共产国际电台;3个军委联络网,分别联络八路军总部及其所属各师、旅,留守兵 团所属各旅、团,新四军军部及所属各支队。新闻通信台同时兼联络国民政府军政部和军事委员会。1938年10月,广州、武汉相继沦陷,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敌后战场逐步变成全国抗战的主战场。敌后根据地和部队有很大发展,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要联络的单位几乎遍及全国。至1940年,军委三局直属电台增加到10 部,联络对象达80个,按照工作性质和联络对象分别组成8个无线电通信网,具体为:
  1)中共中央联络网。其联络对象是:在根据地内的有中共中原局、晋西党委、北方局、北方分局、山东分局、陕西省委;在敌占区和大后方的有重庆、兰州、西 安、香港、东江、闽西等;
  2)中央军委联络网。联络对象有八路军总部及一二O师、一一五师、一二九师,新四军军部及一、二、三、四、五师,晋察冀军区、冀中军区、冀南军区、冀鲁豫 军区、大青山支队等;
  3)情报联络网。加入此网的有晋东南、山东、晋西北、晋察冀、冀中、平西等根据地和大青山支队的情报台以及敌占区与大后方的重庆、西安、兰州、宜川等地的 情报台;
  4)新华社联络网。含有绥德、庆阳、三边、关中新华通信处和晋东南、山东、晋察冀、晋西北和中原新华分社等;
  5)军委战报联络网。包括八路军总部、新四军、一一五师、一二0师、一二九师和晋察冀、冀中、晋西北军区等;
  6)保安部队联络网。包括新骑兵团、二团和关中、陇东分区等;
  7)留守兵团联络网。联络绥德、关中、三边等分区和三五九旅、三八五旅及所属各团、一二0师五团、特务团等;
  8)边区商业情报网。含有靖边、关中、三边、庆阳、延长、定边、绥德等地商业情报网。

  1940年,中央决定立即筹建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此前,谁也没有搞过大型广播发射机,当时只有一台4马力的发电机,动力不够。最后,王诤提出用两个汽油桶 相连成一个大木炭炉来发动汽车头才解决了动力问题。1942年12月30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前身)试播成功,红色电波第一次把延安的声 音传向四面八方,被称为“人民广播第一声”。
 
图1 1941年,毛泽东为通信战士杂志创刊一周年题词
  1944年,美军以盟军的身份,请求在陕甘宁边区以及华北、华中各抗日根据地建立他们的气象观测网和气象通信网。中共中央军委责成军委三局王诤具体经办此 事。经过组织培训,在有关地区建立了20个气象观测站,同时建立了我军第一个以延安为中心的气象信息传送网。更重要的是,为日后新中国气象事业奠定了基础。

  早在日本宣布投降时,王诤就清醒地认识到,蒋介石肯定要发动内战。于是,他就未雨绸缪地组织在延安的一批通信干部,快速分赴晋绥、晋察冀、东北、华北、华 中等几个大的解放区工作。不到一年,在每个大的战略区内,建立了相当规模的无线和有线通信网。西柏坡纪念馆,有个长达56米的“电报”廊,在两侧的大理石上雕 刻了37份毛泽东和军委发的电报手迹,仅三大战役,军委总台送毛泽东亲自看过的各野战军电报就达1000余份,发出毛泽东亲笔起草的作战电报400余份,发出 周恩来起草的有关作战指示、批示等文稿也有几十份。也就是说,毛泽东等党中央领导人正是通过无线电通信,洞察全 局,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毛泽东说:解放战争胜利后,要给王诤颁发一枚最大的奖章。

  1945年4月至6月作为中直、军直代表团成员出席中共七大。
  1947年3月任中共中央后方委员会委员。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授衔,王诤被授予中将,并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49年5月起任中华全国民主青年联合总会委员。同月起兼中共中央军委电信总局局长。
  1949年11月至1953年5月,兼任邮电部党组书记。
  1950年5月至1954年3月,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通信部部长。
  1950年10月,兼任国家电信工业局局长。
  1951年12月至1954年,任中央军委直属队总党委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56年4月至1958年10月,任国防部航空工业委员会委员。
  1956年4月至1959年4月,任解放军通信兵部主任。
  1956年10月至1958年7月,兼任通信兵部党委第一书记。
  1957年3月至11月,兼任解放军电子科学研究院院长,8月至12月,任院临时党委书记。
  1959年4月至1960年8月,任解放军总参谋部通信兵部党委常务委员。
  1963年4月至1964年9月,兼任第四机械工业部党组书记。
  1964年9月至“文化大革命”初期,兼任第四机械工业部党委书记。“文化大革命”初期一边接受批斗一边坚持工作。
  1967年5月,被隔离审查遭迫害。
  1972年7月,恢复工作。
  1972年9月至1978年8月,再任第四机械工业部部长、党的核心小组组长,当选为中共第十和第十一届两届中央委员。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逝世,王诤被定为守灵人之一。
  1977年4月至1978年8月,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国家四机部部长和总参第四部部长。王诤积劳成疾,被查出了癌症,但他仍以顽强的毅 力坚持工作。
  1977年8月至1978年8月,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
  1977年9月至1978年8月,兼任总参谋部党委常务委员,兼任第四机械工业部党组书记。
  1978年初,总参第四部在武汉组织电子对抗演习,时任副总参谋长兼总参第四部部长王诤执意要去,并在医生陪伴下带上氧气袋现场指挥。一天下来,他累得大 口喘着粗气,呼吸困难。尽管如此,第二天他还坚持到现场作演习总结报告。叶剑英元帅请著名画家李苦禅画了一只雄鹰图送给王诤,叶帅在画上亲笔题写了“英雄老去 心犹壮,独立苍茫有所思”。1978年8月,王诤将军病逝于北京,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李先念亲笔给王诤的题词是:“半部电台起家,一生征战为民”。

  王诤将军是中央苏区和我军无线电通信的创建者,为开拓我军无线电技术侦察、电子对抗,开创我国新闻广播和邮电事业,发展电子工业和导弹、航天等尖端科学技 术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以及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等产业集团都尊他为行业的奠基人,他是唯一入选中国100年科学家辞 典的高级将领。他为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在他和战友们共同努力下,为“毛主席用兵真如神”的革命历史传奇创造了先决条件,被毛泽东誉为我军通信工作 的“开山鼻祖”。